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体操 >> 明星进校园(300*175) >> 注重长期发展 政协委员谈校园体育人才培养

注重长期发展 政协委员谈校园体育人才培养

2017-03-20 10:04:00    新华网

  青少年是体育发展的基石,在中国体育的改革过程中,对校园体育和人才培养的问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体育界别小组讨论的委员们认为,体育必须回归校园,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要进行改良升级,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

  长期从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学校校长陈立人表示:“现在人才培养的困难很大,传统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说是塌方式下降,形势不容乐观。”陈立人透露,传统的业余体校无论在学校数量上还是招生数量上都有明显下滑,建议对现有高水平人才基地进行重新布点,重新整合资源建立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摩天大楼式的,而不是金字塔式的,从选材,到竞技,再到退役后的安置都要统筹好,这就需要顶层设计,原有的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带来的资源浪费实在太大。”陈立人说。

  对于校园体育,原八一体工大队队长钱利民通过调研有深切的感受。他说:“从业余体校到省队,一级一级的梯队金字塔的底层基础已经很薄弱了。体校这块没有了,学校这块再不抓,我们恐怕会出问题。学校有人才,也有资源,场馆建设有的比专业队都好,但是学校存在的问题是体育师资力量薄弱,而体育专业队师资力量雄厚,但苦于基础教育培养跟不上。竞技体育要在奥运会上有所作为,应该在学校体育方面有所突破。总局专业队有好的教练适合进校园,而要打破壁垒,需要有政策支持。”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杨桦对于体育高校现有的人才模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体育在进步,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在变化,但无论是以北体大为代表的体育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体育专业,专业设置都是按照传统模式来培养人才,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特长、本领技术的进一步深化。现在的就业渠道是不通畅的,就业的岗位、行业、部门是不多的。为什么我们不能设计一些复合型交叉性专业?学生既学体育理论知识,又学习运动处方、健身方法,可以处理运动创伤和伤病,这样的人走向社会会非常受欢迎。”

  对于体育人才的出路问题,陈立人表示:“现在培养出来的很多竞技体育人才是市场不需要的,运动员能进国家队的也就是少数,剩下的人怎么走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国家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比如体操运动员就可以成为很好的运动康复师,所以如何把人才有效地利用起来,如何把人才培养和市场对接,是很重要的一点。”

  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说:“我们要让体育回归教育,应该尽快建立体育人才多元化的培养渠道。体育改革肯定是一个大格局,肯定是一个体育人才辈出的多元化的格局,但这要有一个过程。”(完)

责任编辑: